循环水真空泵作为实验室常用的真空获取设备,其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实验效率与结果准确性。多数设备故障源于操作不当或维护疏忽,因此掌握科学的使用方法、定期保养流程及故障排查技巧,是延长设备使用周期、保障实验顺利的关键。本文将从日常操作要点、周期性保养方法及常见故障解决方案三方面,详细拆解设备管理的核心要点。
Part 01
日常使用:关键操作要点
日常操作的规范性是避免设备故障的重要防线,需重点关注水质、防倒吸、环境适配及操作习惯四大维度。
1. 水质管理:设备稳定的核心
水质直接决定设备内部组件的损耗速度,是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。
(1)优先选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,避免使用硬水。硬水中的矿物质会逐渐凝结成坚硬水垢,附着在叶轮表面与水路内壁,进而导致真空度下降、流量减小,严重时会增加电机负载,甚至造成电机卡死。
(2)定期更换水箱内的水,建议每周至少更换 1 次。若实验中频繁抽取溶剂蒸汽,或观察到水质变浑浊、出现杂质,需立即换水,防止污染物堵塞管路。
(3)开机前必须检查水位,确保水位符合产品说明书的指定范围。水位过低会导致设备抽不上水,无法形成真空;水位过高则易引发喷水现象,影响实验环境与设备安全。
2. 防倒吸:规避设备损坏的关键
倒吸是导致设备内部腐蚀、组件损坏及实验失败的常见问题。如何防倒吸?
(1)在真空泵与实验装置之间串联缓冲瓶,缓冲瓶可暂时容纳倒吸的液体,避免液体直接进入泵体。
(2)利用止回阀进行机械防护,我公司生产的真空泵已内置真空止回阀,可阻止液体反向流动;若使用其他品牌设备,建议在泵的抽气口前额外安装止回阀,双重保障防倒吸效果。
3. 环境与负载:适配设备运行需求
设备运行环境与负载类型会影响其使用寿命,需根据设备特性合理规划使用条件。
(1)设备应放置在通风良好、避免阳光直射的区域,环境温度控制在 5-40℃之间,良好的通风可帮助设备散热,避免高温影响电机性能。
(2)若需抽取腐蚀性气体或有机溶剂蒸汽,建议在进气口前加装对应的吸收瓶与冷阱(如使用液氮冷阱冷凝溶剂)。未经处理的腐蚀性气体会直接腐蚀泵体内部组件,缩短设备寿命。
4. 良好的操作习惯:减少人为故障的基础
规范的操作习惯可降低人为失误导致的故障,需在每次使用前落实以下两项检查:
(1)检查系统气密性:开机前逐一确认所有真空接口、管路及连接处是否紧密,若存在缝隙会导致漏气,影响真空度,需及时调整或更换密封部件。
(2)检查设备放置状态:确保泵体放置在水平、稳固的台面上,避免因台面倾斜导致设备振动加剧,产生噪音或损坏内部组件。
Part 02
日常保养:
延长设备使用周期的核心
定期保养可减缓设备组件的老化速度,减少故障发生概率,需按照固定周期执行针对性保养操作。
保养周期 | ||
日常清洁 | 2. 若短期内不再使用,需清空水箱内的水。 | |
3. 开启设备,让清洗液循环 15-30 分钟; 4. 排空清洗液,用大量清水冲洗水箱与管路 2-3 次,避免残留酸液腐蚀组件。 | ||
3. 给抽气口戴上防尘帽,防止灰尘进入; 4. 将设备放置在干燥、无尘的环境中存放。 |
Part 03
常见故障:
快速排查与处理方案
设备运行中若出现异常,需结合故障现象精准定位原因,遵循 “先易后难" 的原则排查,避免盲目拆解。
Part 04
核心总结:
设备管理的关键原则
预防优先:大多数设备故障源于使用不当或水质问题,只要坚持勤换水、定期除垢,就能规避大部分常见故障,减少维修成本。
排查有序:遇到故障时,先从简单的检查项入手,如水位、电源、管路密封性,再逐步排查电机、叶轮等复杂部件,避免遗漏基础问题。
安全重要:进行任何内部检修前,必须拔掉电源插头,防止触电;涉及电机、叶轮等核心部件的维修,需交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,避免引发安全事故或进一步损坏设备。